今夏,高温天气席卷我国多地。滚滚热浪之下,“气象部门不敢报40摄氏度”成为热搜话题。在社交平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从气象部门如何预报气温、百叶箱气温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科普,试图打消公众困惑,但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谩骂。后续,他无奈承认,“这是一次失败的科普”。
公众形成质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牵涉到体感温度与百叶箱气温的差异、停工标准、越来越“常见”的40℃等。从最直接的原因来讲,烈日暴晒下(尤其是柏油路、水泥广场、汽车内),人的体感温度可以轻松达到40℃甚至50℃,这种巨大的差异会让公众产生“明明快中暑了,怎么才预报39℃”的困惑,进而怀疑预报数字被“人为压低”是因为不愿“停工”。
对气象部门来说,一切以科学为基础,网友想象中刻意压低温度的行为,在技术、管理和职业道德上都是不被允许的。道理都懂,但预报气温和实际感受就是有割裂,有没有改进的办法?被质疑后,张涛先是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科普方式有问题,并决心继续发声,“只要平和、客观、理性和共情,大家都会得知(获得知识)并理解的。”
科普文章因负面评论过多被限流
7月6日,张涛在自媒体账号上发布“不敢报高温”的系列科普文章,在《关于“不敢报高温”的事儿之三:“先来后到”与“数据说话”》发布后,引起了一批网友的嘲讽和谩骂:“现在的气象台是把头伸到窗户外感觉一下就成了当天的天气预报了”“就是为了省那点高温补贴”。
实际上,气象部门报40℃的频率并不低,7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预报,内容显示,预计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等地部分地区达40℃以上。7月15日,湖南省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7月15日到16日白天的最高气温可达41℃。此前,多地气象部门也曾发布40℃左右的天气预报。然而,当发布39℃、38℃的最高气温数值后,常能看到一些网友的质疑声。
随后,由于评论区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张涛的这篇科普文章被限制推广。“这是我头一次遭遇这种情况,”他表示,“网上的戾气不去讨论,因为目的是科普,不是吵架,所以应该反思自己的战术失败。”
7月15日,张涛发文再谈“高温误会”。他认为,误会的根源应该就是气象台没有在最开始说清,天气预报当成周围环境温度的参考更合适,它并不能代表一切环境下的温度。但久而久之,公众已经把“参考”温度当作身边温度的“平替”,再想挽回就费劲了。
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清楚,预报气温(百叶箱气温)和人的体感温度是两个概念。在烈日暴晒下(尤其是柏油路、水泥广场、汽车内),人的体感温度可以轻松达到40℃甚至50℃,这种巨大的差异会让公众产生“明明快中暑了,怎么才预报39℃”的感受,进而怀疑预报数字被压低。
当天,在引起最多负面评价的社交平台,张涛也发布了视频进行解释,“聊聊气象站测温的来龙去脉,直面‘气象台不敢报高温’的误会”,这条视频的关注量远不如被限流的《关于“不敢报高温”的事儿之三:“先来后到”与“数据说话”》。
近期有多位气象专家也回应了此类质疑:气象部门的核心职责是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于防灾减灾和公众生活,以科学为基础,人为系统性压低温度的行为,在技术上、管理上和职业道德上都是不被允许的。
“科普的原则就是真诚,我不会回避”
气象科普并非张涛的本职工作。2021年,张涛开设了自媒体账号,常在下班后的夜晚录制视频、撰写文章,试图深入浅出地解释气象问题。他多次在国家网信办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进行气象科普,有专业自媒体甚至评价,张涛就是当下气象科普领域的“天花板”。
但多地持续刷新纪录的高温,让“气象科普天花板”遇到了信任危机。张涛的科普文章发布在多个平台,评论中出现质疑声是很常见的事,只不过这次的文章受到一边倒的指责,这种情况前所未见——“天气预报就不准,都是猜的”“就是不敢预报”。“刚看到这些评论,又气又想笑,但因为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我是有心理建设的,敢在网上写,就有心理准备。”张涛说。
“我也算是最早的网民之一,20多年上网的经历,什么事情都见过,所以倒没觉得怎么样。也有很多人帮我说话,这点我很感激。”看到负面评论之后,张涛迅速开始反思,是不是科普的方式、策略有些不妥?他觉得,或许是“关于‘不敢报高温’的事儿之三”这个标题有故意挑动别人情绪的嫌疑,“我主观上是想用有吸引力的标题让大家都来看,以达到科普效果,但可能一些人看了标题后,就不想再听你说的内容,直接开骂了。”
“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我科普的一个失败,好在我并没有一上来就被气到,也完全没有诸如‘我再也不理你们这些人了’之类的想法。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为什么要去挑动公众神经,标题能不能稍微柔和一点?”张涛坦陈。
他认为,这些评论确实反映出了一些人的心声,有些人的确有这样的困扰。
在他的科普文章下,有网友建议多在市区建立气象站,或者预报多种环境下的温度,不要只预报百叶箱气温。在这些评论下,也有熟悉气象领域的网友主动回复,指出上述方案的优缺点。还有网友表示,“道理都懂,但就是觉得预报气温和实际感受割裂,应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声音,张涛回复网友,或许可以增加新的针对性观测来满足公众需求——针对都市的各种环境,增加测温项目。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创新。
评论区有人为张涛说话,觉得专业的科普难以在社交媒体得到推行。张涛心态很积极,回复:“只要平和、客观、理性和共情,大家都会得知(获得知识)并理解的。”
张涛愿意继续在社交媒体发声,并表示自己以后发布内容,仍不会回避这类有争议性的气象话题,“(科普的)原则就是真诚,只要是在我的职责范围、能力范围之内,我肯定不会回避。”
人们为啥关心40℃?停工标准应该继续细化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破纪录的高温事件在各地越来越频繁,包括我国,以前很少出现夏季高温天的地区,近些年也开始频繁遭遇,比如今年东北地区的气温就在直接向华北看齐。
而在高温劳动保护的相关文件中,“40℃”是一个临界点,当气温冲至40℃,将触发户外露天作业的停工措施。例如,湖北省规定,依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日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时,应当停止室外露天作业”;根据《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日最高气温达到39摄氏度以上,当日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在2012年印发,这是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法规或者条例,它是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卫生部、人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上述文件中提到的高温依据标准,不是实际环境中五花八门的温度,而是地市级气象台发布的日最高气温。正因如此,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和“停工”有了强关联。
这给公众留下了一个印象:报出40℃就意味着要启动一系列“麻烦”且成本高昂的应急响应措施,气象部门为了避免触发这些“麻烦”的应对措施(如停工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会有意将接近或达到40℃的温度压低报成39.9℃或39℃。
是否有因为高温而停工停学的实例?今年7月3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发布“高温停工令”: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今年7月初,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的期末考试,因高温炎热天气暂停;2024年9月,江西九江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因高温天气停课的紧急通知》,通知提到,为应对持续高温天气,9月3日上午开始,原则上九江市各地公办及民办小学、幼儿园停课。
“39℃或者40℃,在体感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张涛介绍,大自然温度变化模糊而连续,现在是人为用一个数值将它切成界限分明的两半。无论是防暑降温措施,还是停工停学,有没有更灵活、更人性化的依据?以停工标准为例,或许需要更细致的定义。即使气象台预报了最高气温35℃,但可能由于机器发热、太阳直晒等原因,当天工作场合的实际温度达到了40℃,那就应该停工。气候在变化,与之相关的高温保障、停工标准、应急服务等环节应该随之完善。
预报员经常被“打脸”,要诚实面对
2021年2月,针对一次异常的大回暖事件,张涛在中央气象台接受了媒体采访。采访结束,他像往常一样,将整理的资料随手放在桌子上。他注意到,网上有一篇对这次大回暖的解读,并不完全准确,但影响力很大。这时他瞥见手边的材料,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把这份现成的解读发到网上。
随后,张涛发布了他的第一篇自媒体文章。4年前,主动“下场”做气象科普的预报员并不多,张涛当时已经是首席预报员,除了身份的权威性,在其他专业人士眼中,他的解读新奇有趣,很快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在张涛的自媒体账号里,他主动分享自己的预报失败案例。他认为,工作和科普都要秉持诚实坦率的原则,“大家都清楚,真诚是最能打动人的。说实在话,做宣传科普工作,一般会尽量树立正面形象。但预报工作有不确定性,预报员经常被‘打脸’,我的工作要看全国的天气,从全国范围来看,预报有准确的地方,也会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都是要诚实面对的。”他认为,主动坦露预报的局限性,实事求是,不粉饰错误,才会获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张涛介绍,一个人所能感受的只有头上这片天,所以“身边的天气跟天气预报不匹配”,这种情况一定是持续发生的,天气就是不均匀的。对于具有混沌本质的天气来说,不确定性永恒存在。“‘天气预报越来越不准了’,我觉得公众有这种看法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永远不会消失。”张涛说,这也是一种调侃,自古以来,大家都爱调侃天气预报股票配资行业讨论,报不准了,被调侃一下无所谓,这是他人的自由。“只要不实实在在地伤害人,别超过这样的限度就无所谓。”
力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